一、课程名称
力学创新创业思维导航
Introd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n Mechanics
二、学分学时
1学分/16学时
三、使用主体教材和线上资源
1. 主体教材
《力学创新思维导航》,雷冬,自编讲义
2. 线上资源
四、课程属性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五、教学对象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
六、开课单位
力学与材料学院
七、先修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
八、教学目标
教学总目标:
本课程是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含大禹)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依托创造学的方法体系,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方法、创新创造技法以及创业相关知识。
教学分目标:
教学目标1:加强对力学知识的理解;针对具体问题,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检索阅读,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支撑本专业毕业要求1.4、2.1、2.2)
教学目标2: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创新思维意识,针对具体案例,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数据反馈,分析得到创新性的结论。(支撑本专业毕业要求3.2)
教学目标3:掌握创造技法,了解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掌握和运用相关的多学科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支撑本专业毕业要求4.3)
教学目标4:通过创新讲座,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实际工程的需求和当前社会最新的政策和热点。(支撑本专业毕业要求12.2)
九、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认识到力学是工科的基础,是工程的支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由力学基础知识出发,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本课程要求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课内主动参与讨论和实践;课后按时完成报告和课程总结。
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
第一章 绪论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创新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创新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力学创新思维试验室
2. 知识要点
创新与现代科技发展、力学说工程技术创新的关系、创新教育的意义和发展历史。
3. 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4. 基本要求
认识创新对于科技发展、力学对于工程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5. 教学方法
案例启发,课堂讨论式教学。
第二章 创新能力的概念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创新能力的定义
第二节 创新能力的组成
第三节 创新能力的特性
2. 知识要点
创新能力定义、创新能力组成要素、创新能力的特性:普遍性、特殊性、可开发性。
3. 重点难点
创新能力及其组成要素
4. 基本要求
掌握创新能力的组成要素,了解创新能力的特性。
5. 教学方法
案例启发,课堂讨论式教学。
第三章 创新能力开发理论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创新能力开发的原理
第二节 创新能力开发的方法
第三节 创新能力开发的相关因素
第四节 如何养成创新习惯。
2. 知识要点
创新能力开发的原理:压力原理、激励原理;创新能力开发的方法:开展创新教育、训练创新思维、学习创新技法、培养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开发的相关因素:生理因素、知识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培养日常创新习惯:常幻想、善观察、多动脑、勤动手。
3. 重点难点
创新能力开发的原理、方法和相关因素。
4. 基本要求
掌握创新能力开发的原理、方法和相关因素,养成日常创新习惯。
5. 教学方法
案例启发,课堂讨论式教学。
第四章 创新思维及其训练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
第三节 常见思维障碍
第四节 扩张思维视角
2. 知识要点
思维的概念;思维的分类:按思维方向、按思维方式、按思维过程和结果;创新思维的概念;创新思维的特征:对传统的突破、思维上的新颖性、程序上的非逻辑性、视角上的灵活性、内容上的综合性;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寻求多种答案;破除思维定势;重视意外发现;增强探索意识;常见思维障碍:习惯性思维障碍、直线型思维障碍、权威型思维障碍、从众型思维障碍、书本型思维障碍、经验型思维障碍等;扩展思维视角的方法。
3. 重点难点
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扩展思维视角的方法。
4. 基本要求
了解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和扩展思维视角的方法。
5. 教学方法
案例启发,课堂讨论式教学。
第五章 创新原理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综合原理
第二节 组合原理
第三节 移植原理
第四节 还原原理
第五节 逆反原理
第六节 换元原理
第七节 完满原理
第八节 迂回原理
第九节 分离原理
第十节 群体原理
2. 知识要点
创新十大原理:综合原理、组合原理、移植原理、还原原理、逆反原理、换元原理、完满原理、迂回原理、分离原理、群体原理。
3. 重点难点
不同创新原理的概念、特点及其关联性。
4. 基本要求
掌握创新原理及特点,运用创新原理指导发明创造活动。
5. 教学方法
案例启发,课堂讨论式教学。
第六章 创新原则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遵守科学原则
第二节 市场评价原则
第三节 相对最优原则
第四节 机理简单原则
第五节 构思独特原则
2. 知识要点
创新的五大原则:遵守科学原则、市场评价原则、相对最优原则、机理简单原则、构思独特原则
3. 重点难点
不同创新原则的概念,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4. 基本要求
掌握创新原则的法则和评判发明创造构思的标准,通过创新原则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分析和判断,以及酝酿和改善创新方案或步骤。
5. 教学方法
案例启发,课堂讨论式教学。
第七章 创新技法
1.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设问型创新技法
第二节 列举型创新技法
第三节 组分型创新技法
第四节 类比型创新技法
第五节 智力激励型创新技法
2. 知识要点
五大类创新技法:设问型创新技法、列举型创新技法、组分型创新技法、类比型创新技法、智力激励型创新技法。
3. 重点难点
五类创新技法的特点和有缺点,各种创新技法的使用流程和步骤,。
4. 基本要求
掌握五类创新技法的特色、使用流程和具体步骤,能够针对创新目标,选择合适的创新技法。。
5. 教学方法
案例启发,课堂讨论式教学。
十、课程思政设计
本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做到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全过程,达到知识传授和精神引领的统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与职业使命感,为其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正确的思想基础。
十一、课程学时安排
第一章 绪论 2学时
第二章 创新能力的概念 1学时
第三章 创新能力开发理论 1学时
第四章 创新思维及其训练 2学时
第五章 创新原理 2学时
第六章 创新原则 1学时
第七章 创新技法 3学时
专题讲座(创业引导、政策解读)和案例研讨 4学时
十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必修课,课程考核方式包括:课堂学习讨论(30%)+课程报告(70%)。
1.过程性考核(30%)
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每次课堂学习研讨表现满分分值为100分。最终的课堂学习研讨及课后反馈表现成绩为多次累计加权平均值,其占总成绩比重的30%,共30分。相关课堂学习研讨及课后反馈表现评价方法及考核目标如表1所示。
表 1 每次课堂学习研讨及课后反馈表现评价方法及考核目标
考核内容
|
评价标准
|
支撑毕业要求
|
支撑课程子目标
|
课堂学习研讨
(保证每个学生最少有1次发表见解 的机会),共30分
|
学生能自主灵活运用课前搜集资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提炼得出案例中的关键信息,辅助研讨(5 分)
|
1.4
|
1
|
学生能针对案例的困境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10分)
|
2.1
|
2
|
表达的观点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符合工程人才的职业道德(5分)
|
12.2
|
4
|
学生阐述观点的过程中思路清晰,表达 明确(10分)
|
2.2
3.2
4.3
|
3
|
3.结果性考核(70%)
课程考核为课程报告,分值为100分,占总成绩比重的70%。要求运用课程知识和创新技法,对具体问题(不同学科专业领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分析研究报告。
表 2 课程考试评价方法及考核目标
考核内容
|
评价标准
|
支撑毕业要求
|
支撑课程子目标
|
课程报告,
共 100分
|
能准确找出不同学科不同工程领域中的力学问题,能正确运用所学力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能运用力学知识进行创新创造。(40 分)
|
1.4
2.1
2.2
12.2
|
1
4
|
能正确运用创新原理及相应的创新技法进行创新,能正确运用创新原则进行创新性评价(30 分)
|
3.2
4.3
|
2
3
|
通过创新原理、创新技法的运用,完成的创新成果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和实用性。(30分)
|
3.2
12.2
|
2
4
|
十三、教学参考
1. 参考教材
李嘉曾,创造学和创造力开发训练,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
梅强, 创业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年
2. 网络资源
大纲撰写人:雷冬、苟晓凡
大纲撰写时间:2020年4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