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普专项(B220205010),水文水资源及气象科普基地配套建设内容研究
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普专项(B230204020),海大学科普讲解大赛为主体的科普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以河
提供理论学习、场地支持和技术指导
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普专项(B220205010),水文水资源及气象科普基地配套建设内容研究
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普专项(B230204020),海大学科普讲解大赛为主体的科普人才培养与基地建设以河
提供理论学习、场地支持和技术指导
序号 | 学生 | 所属学院 | 专业 | 年级 | 项目中的分工 | 成员类型 |
---|---|---|---|---|---|---|
|
王思涵 | 水文水资源学院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2023 | 统筹安排,把握课题方向以及项目整体进度,做好与指导老师的沟通、联系和工作定期汇报,负责项目答辩 |
|
|
朱泽仁 | 水文水资源学院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2023 | 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和研究活动的开展,发言稿文书撰写,项目数据分析整合。 |
|
|
张可馨 | 水文水资源学院 | 水务工程 | 2023 | 处理分析相关信息,负责材料书写、文档准备,项目数据整体分析整合。 |
|
|
梁天宇 | 水文水资源学院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2023 | 负责软件操作,处理、分析、整理相关数据和信息以及相关程序编写,数学模型的构建。 |
|
|
章文成 | 水文水资源学院 | 水务工程 | 2023 | 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和研究活动的开展,对拍摄内容进行整合,剪辑。 |
|
序号 | 教师姓名 | 所属学院 | 是否企业导师 | 教师类型 |
---|---|---|---|---|
|
傅巧妮 | 水文水资源学院 | 否 |
|
|
莫晓曼 | 地理与遥感学院 | 否 |
|
水情教育是一种以水资源和水环境为载体,以水文化为内涵,以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治理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教育。2021年,水利部、中宣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全国水情教育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把增强公众水安全水忧患意识,提高公众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与水环境、应对水旱灾害能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加强水情教育载体建设,创新水情教育形式和机制,全面提升水情教育工作能力和水平,夯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的社会基础。在新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中,“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直接被列为“十四五”时期的五项重点工程之一。科技知识的科普化不仅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让公众更加理解科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客观要求。
水文要素是描述水情的主要物理量,也是反映河流水情变化的主要尺度,它可以通过水文测验、观测和计算等手段获取。进行水文要素的观测可为后续的水情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对于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文灾害预警等具有重要意义。
受到基地场地、教师数量、实验经费、学生人数等制约,目前水情教育科普的主要形式还是以参观学习水情教育基地为主,仅有少部分水利工程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科学设施,深入学习水情知识。作为全国水文学科的“尖兵”,我院在水文学研究领域有较深的积淀;通过多年的科普实践,也建立了较完善的设施,积累了较丰富的素材和经验。如何在高校阵地上充分利用现有场地、仪器设备、软件平台等科技资源,创新水情教育形式,拓展水情教育内容,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科普实践,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①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的发展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即VR技术,是一门借助计算机构建虚拟环境的技术,其虚拟环境能生动地模拟客观存在或没有存在的事物与场景,予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并能让人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
VR技术的起源于Morton Heilig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发明的Sensorama模拟器[1],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VR技术日益成熟。在国外,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VR产品上市。在国内,2021年的《“十四五国家信息规划”》[2],便有重点提及虚拟现实技术。目前,虚拟现实已被推广到不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衍生出VR军事、VR教育、VR购物、VR仿真、VR娱乐等内容。
②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019年国家出台以教育现代化为核心的战略性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培养的有机结合。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也是发展讨论当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当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南京理工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团队基于化学元宇宙教学工具Manta,开展了面向本科生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采用了有机化学中的部分反应体系进行了虚仿实验案例设计,帮助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同学理解化学反应体系[3];美国Osso VR公司开发的虚拟手术训练系统,帮助约翰霍金斯大学医学院进行手术模拟实验,并在试验后评分,结果显示该培训方式下的得分高于传统阅读和视频教学。[4]
当下全国VR相关重点实验室(研究所)有,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人机交互与媒体集成研究所、北京大学智能科学系视觉信息处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虚拟现实技术实验室等,已然在各个高校中初步形成了VR教育平台,以针对现实中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5]
③基于水文要素观测的水情教育和科普
当下国内水情教育现状,可以从两个群体来进行分析。
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我国的水情教学环节上更注重实践,就比如实践学分就占专业总学分40%,并且实践环节内容丰富,含有室内外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让同学们在身体力行中把握水文知识点,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但针对大一新生的水情教育形式却大多为课堂书本教授,对具体的概念缺乏深刻的认识,对水文勘测装置也缺乏接触与了解[6],相比之下,美国的水情教育更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以实验与运用为导向,在课余则通过自行资料查询、建模来巩固运用所学知识[7]。
而对于非水文专业的群众,除开参观基地、观看科普视频外,很少能接触到水文要素知识。但受限于场馆设备、场地、视频流传度等现实因素,群众无法仅仅通过这两个渠道来更好了解水情知识,所以需要一个既能解决空间限制,又具趣味生动的正规权威的渠道来了解水文勘测下的水情知识,从而帮助公众提高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与水环境、应对水旱灾害的能力。例如南水北调江苏水情教育基地,便充分结合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引用VR技术,720°展示了世界最大泵站群的建设运行与综合效益,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水情教育,有效增进了公众对南水北调的认识,提升了公众知水、爱水、节水、护水的意识。[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可视化、可交互的教学需求日渐增长,从大趋势看,虚拟仿真已成为理论推演、实验论证之外的第三类基础科学研究方法,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科研成果向虚拟仿真进行转化,推动综合性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关媛元,王喆.增强现实技术发展及应用综述[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1):98.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21〕29号
[3]刘卉,张树鹏,张云添,董伟,刘雨季,邓冰心,陈东平,汤永兴.虚拟现实VR技术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大学化学,
[4]王瑜瑾.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24, (03):36-39.
[5]罗术通.VR教学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J].数字通信世界,2021,(03):249-250+8.
项目计划实施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项目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①三维模型和动画的制作和表达。如何将技术原理、系统组件和应用场景等吃透弄懂,通过三维建模和动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将其与操作演示等实拍视频有机结合在一起,是本项目研究的技术核心。
②与校级平台兼容问题。拟将项目成果植入到河海大学开放实验室数字馆VR中,如何实现与原平台的兼容,也是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③专业程度与科普受众匹配。不同年龄段的科普受众需要不同的科普内容,如何在确保专业程度的前提下使知识便于理解、生动有趣并以合适的形式呈现出来,需要社会调研和效果反馈。
④科普平台成果的检验方式。科普价值的评估需要实际的、可量化的检验标准,从而根据效果反馈改进本项目的内容。当前VR数字实验馆可量化的数据只有访问量、播放量等,无法满足受众群体对具体问题进行反馈的要求。需要设计合理有效的平台检验方式。
预期成果:
①一系列面向不同对象的基于水文要素观测的科普视频资源;
②可以在线访问的VR全景数字化场馆;
③申报专利或软著1项
2024年1月——2024年4月:明确项目研究所需资料和知识技能,调研场馆布置和内容,掌握水情知识;根据成员特长确定分工内容,开始系统化学习VR全景拼接工具软件和三维建模软件;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方向、可行性等问题,完成项目框架的搭建、申报书的撰写和ppt的制作。
2024年5月——2023年8月:完成VR全景图的制作,明确热点位置和表达形式,借由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科普活动,并广泛征求意见。完成所有实操环节视频的拍摄与制作。期间与指导老师定期召开讨论会,向老师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对项目细节进行探讨,根据老师的建议修改完善项目内容。
2024年9月——2024年12月:完成算法学习,至少制作五条三维动画视频。汇总初步科普成果,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发现并逐步解决所遇问题,不断完善。撰写项目中期报告,按照学校要求,提交中期检查材料。
2025年1月——2025年6月:完成所有视频的制作和植入。项目小组成员对最终结果进行校核修正、总结整理和发布。由项目负责人和指导老师对所有的工作与结果进行详细审查。编制项目结题报告,准备结题验收、答辩。
目前已经具备专业的拍摄器材和一定的软件基础,但由于当前团队成员还未正式修读水文学相关理论课程,对水文学原理、水文测验、气象学基础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团队成员计划充分利用暑假时间通过在线学习开放课程的方式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提前预习,加强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在学中做、做中学。
开支科目 | 预算经费(元) | 主要用途 |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 |
---|---|---|---|---|
前半阶段 | 后半阶段 | |||
预算经费总额 | 4000.00 | ①科普实践、宣讲费用②项目设计的VR平台测试费用③宣讲所用装置的购买④资料、打印、复印、印刷⑤学生撰写与项目有关的论文版面费、申请专利费等。 | 600.00 | 3400.00 |
1. 业务费 | 3500.00 | 科普实践、宣讲费用;项目设计的平台测试费用 | 400.00 | 3100.00 |
(1)计算、分析、测试费 | 300.00 | 项目设计的VR平台测试 | 300.00 | 0.00 |
(2)能源动力费 | 0.00 | 无 | 0.00 | 0.00 |
(3)会议、差旅费 | 200.00 | 科普实践、宣讲路费 | 100.00 | 100.00 |
(4)文献检索费 | 1000.00 | 文献检索 | 0.00 | 1000.00 |
(5)论文出版费 | 2000.00 | 学生撰写与项目有关的论文版面费、申请专利 | 0.00 | 2000.00 |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 0.00 | 无 | 0.00 | 0.00 |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 0.00 | 无 | 0.00 | 0.00 |
4. 材料费 | 500.00 | 宣讲、科普实践资料的打印、复印、印刷及小型装置的采买 | 200.00 | 3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