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基于数字孪生概念下的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以湖州毘山夏商遗址为例

申报人:孙颢萌 申报日期:2024-04-17

基本情况

2024
基于数字孪生概念下的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以湖州毘山夏商遗址为例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工学
土木类
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一年期
本项目依托国家文物局备案的毘山遗址考古课题,计划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其土木建筑遗址进行原真性复原、数字化管理及VR沉浸式空间体验研究。即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对场地的地形、水文等条件进行分析,结合地方志史与建筑史的研究,进行遗址的原真性构建。最后通过VR技术对复原模型进行虚拟重生,在数字底板基础上构建建筑遗址的可视化模型,实现遗址的沉浸式空间体验及可持续研究。

BIM技术的基础应用及发展展望讲座、地下水库储水构造及地下水库示范工程讲座等。

卢漫老师:

主持建筑景观类项目,如“高港枢纽工程管理BIM建设试点”、“智慧园林在大型城市生态景观绿带工程中的建立研究”、“海绵城市技术在大型城市生态景观绿带工程中的应用及成果分析”等二十余项,其中“国家水利风景区”规划3项;参与“贵州龙里朵花河景观设计工程”、“贵州剑江河景观设计工程”等工程实践项目十余项;获“全国水土保持与生态景观设计大赛”、“‘智水杯’全国水工程BIM应用大赛”等省部级奖多项;发表高水平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1部,编著1部,参编教材1部。

高雅清老师:

参与《蕲春县蕲州镇总体规划2016-2030年)》、《利津县县城发展战略研究》《利津县县城总体规划2018-2035年)》、《利津县南部生态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崇阳隽水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等多项实践类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

提供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资料;有序推进课题调研与开展;以专业的知识与态度指导创训项目的有效实施。

校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孙颢萌 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工程 2022 组织安排,规划实验,项目答辩,全程参与
库尔班沙·吾守阿洪 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工程 2022 查阅文献,对比分析,复原建模
林廿祎 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工程 2022 优化流程,撰写报告
刘涛 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工程 2022 查阅文献,复原建模,整合资料
田富冰 土木与交通学院 土木工程 2022 查阅文献,编辑流程,复原建模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卢漫 土木与交通学院
高雅清 土木与交通学院

立项依据

 本项目主要对湖州毘山遗址进行原真性分析,探寻遗址保护利用的方法,并结合数字孪生技术进行遗址的原真性构建。利用VR平台的虚拟现实和虚拟引擎技术实现遗址的沉浸式空间体验及研究,以达到对遗址的基本数据的采集储存和模型的分层构建,便于后续的深入研究及数据迭代。为遗址的后续研究及对外开发展示提供模型基础。

2.1建筑遗址原真性探索

遗址复原依据的梳理分析包括现场资料采集与文献分析两个方面。

现场资料采集:通过考古现场资料深入查阅与实地采集,利用GIS或者BIM技术相关软件的分析功能,从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等方面对遗址聚落区位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结合聚落关系,对重点高台建筑部分进行功能地位界定;同时观察现场的土木遗存,具体推测建筑形制结构,为建筑复原打下基础。

史料文献分析:根据史料与文献的阅读研究,整体把握毘山遗址年代的地形、气候、文化等可能对建筑规制、形式等产生影响的因素,为遗址大场景的原真性复原研究提供可参考的相关背景和依据;基于建筑史已有研究成果,包括其他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研究资料及其他复原案例,从尺度规律、建筑形式与结构形式、构件形制与做法等具体方面对毘山遗址的原真性复原进行细致分析与探讨。

 summernote-img

 summernote-img

1 毘山遗址地理位置与整体概况

2 考古现场

2.2数字复原及管理体系架构

数字复原体系架构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数据采集与信息处理、信息管理与系统搭建以及信息共享与虚拟展示。

数据采集与信息处理: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与全景摄影获取湖州毘山遗址建筑遗迹及其周边环境空间图形信息与地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遗址地貌现状虚拟模型。

信息管理与系统搭建:利用RevitBIM软件对遗址进行初步复原建模以及ArcGIS Pro软件整合遗址环境与地理信息,并将研究过程中整理分析的研究文本、图形影像、视频信息等统一至HBIM-GIS管理系统中,最终由InfraWorks将其集成。

信息共享与虚拟展示:研究VR虚拟技术,对建筑遗产的复原模型进行虚拟展示与信息交互。

2.3虚拟现实技术下的遗址原真性模型搭建

运用VR虚拟引擎搭建遗址的原真性模型,建立多层次多空间可视化模型,实现遗址的沉浸式空间体验及研究。在交互与协同方面开展考察数据实时采集和人机交互的研究助于实现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与协同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针对遗址原真性的的分析、建立基础数据库、历史数据的迭代程序模型与数据库间的关联匹配进行系统化探究,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建模流程以引导相关的数字孪生概念下的遗址保护利用研究。

 summernote-img

 summernote-img

3 GISBIM技术的集成应用

4 虚拟现实技术在古建筑复原中的运用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是 2002 Michael Grieves 教授为了解决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问题提出的数字化工具,具体而言,数字孪生是一个使用最佳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历史记录等内容,集成多物理、多尺度、概率模拟的系统,以反映其相应的孪生体的生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约翰·维克斯2010正式提出了一个新术语——“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数字孪生概念也被引入其中。在实践中,2020年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发展数字孪生的概念来研究历史砖石建筑的结构系统的完整性。巴黎圣母院2019年失火致其尖塔与玫瑰花窗被烧毁,如今利用其曾经的三维激光扫描点云进行原貌复原。

虚拟现实技术起源于1993,由美国科学家Burdea GPhilippe Coiffet虚拟现实技术的三角形中所提出,当时他们所定义的虚拟现实技术包含3I特性,即沉浸(Immersion)、想象(Imagination)和交互(Interaction)。后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特性被扩展为多感知、交互、沉浸和想象四性

国内的数字孪生研究自2014年开始,2017年逐年增长,2021年起急速极速增多,到2023年已经到了三千多的发文量。研究学科以计算机软件及应用、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自动化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科学与工程、电力工业、机械工业、航空航天科学工程等为主。在国内建筑遗产领域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发表的文章较少。在实践中,2010年,张剑葳等以扬州城遗址保护规划为例,对GIS技术在遗址保护规划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怡涛教授团队对鸡叫城的遗址进行了三维建模复原,并为其中一种方案制作了复原建筑的三维营建动画。

虽然数字孪生技术在中国的研究虽然只开始了十几年,但与其相关的工具与技术却早已有相关应用。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激光扫描、倾斜摄影、BIMGISVRAR、传感器等具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却早已开展,2000年开始,北京故宫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获取点云数据;2007年,刘江涛等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快速建立三星堆一号祭祀坑的三维模型。

summernote-img

summernote-img  

4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学术研究趋势

5GISBIM融合研究趋势图示

 


4.1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辅助建筑遗址保护

目前,建筑遗产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宏观园区、景区管理方案。本课题将探索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辅助建筑遗产保护,首先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采集建筑遗产及其周边场地信息的多维高清数据信息,精确重建现状三维模型,同时利用GISBIM技术相关软件的分析功能,搭建一个支持分级、分类、分层进行信息处理、信息管理、信息共享、信息服务,以高保真的数据空间,用数字模型映射物理空间的系统与要素,在模拟与复原的基础上配合数据的更新可以实现对遗产的监控从而达到保护效果。

4.2运用数字技术实现遗产有效赓续利用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可以实现在不破坏物理空间属性的前提下,于数字空间对遗址进行修复和复原即完成了遗址寿命的赓续,结合VR技术,通过数字引擎实现基于文献历史与实际环境的夏商时期古建筑结构复原,给予历史虚拟重生,推出可以沉浸式体验的可视化遗产复原模型。

5.1.技术路线 

本课题将数字孪生与遗址保护利用相结合,先通过数据采集、系统构建、信息融合三个过程,运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GIS信息管理等技术手段,对遗址进行原真性构建,再通过对史料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及前往现场勘探采集资料,对遗址进行原真性分析,两者对比验证对数字孪生概念下的遗址保护利用进行要点归纳,并利用总结所得知识进行模型建构,通过VR虚拟技术平台的应用,达到对古遗址的沉浸式空间体验及研究。

 summernote-img

5.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现场土遗址取样分析并最大化还原生业环境

2)遗址实测数据与地理信息集成系统合理搭建

3)遗址复原模型的虚拟重现及沉浸式交互体验

5.3.预期成果

1搭建原真性数字化复原模型

2)撰写发表1-2篇高水平论文

3)撰写申报1份相关软件著作

日期

研究内容

20244-20246

初步研究数字孪生土遗址保护有关文献,项目申报

20246-20248

线下前往湖州毘山遗址实际勘察,补充采集数据,线上进行数据处理,构建数据库

20248-202411

归纳要点,得出最终结论

发表论文,撰写中期报告

202411-20253

利用GISBIM等软件进行数字孪生下毘山遗址原真性建模尝试建立VR模型申请专利

20253-20255

撰写结题报告

(1)研究技术与协作条件

申请人所在学院及团队,曾参与良渚遗址水利系统与工程技术研究,对良渚时期水利工程进行了研究测算,为良渚古城申遗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长期以“土木水利+建筑景观”为基本研究主体,致力于结合数字孪生理念,结合BIMCIMLIM3S等“数字技术”已开展了智慧水利风景区管理、城市及自然水景观规划设计与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等相关研究;探讨并指导了隶属马桥文化的毗山麻雀田建筑遗址的考古挖掘及建筑数字化复原工作河海大学因此首次获批国家文物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证照

(2)现有主要仪器设备

大疆御Mavic 2无人机;冰河导航RTKMetashapeCloudCompare等软件;RevitRecapRhinoBIM系统软件;ArcGIS Pro软件;InfraWorks软件。

数字孪生作为综合性集成融合技术,涉及跨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其核心是模型和数据基于高效数据采集和传输、多领域多尺度融合建模、数据驱动与物理模型融合、动态实时交互连接交互、数字孪生人机交互技术呈现等数字孪生基础支撑核心技术。将毘山遗址杂乱无章的海量数据进行空间对应,释放数据资源价值,实现数字孪生对物理景观的精准还原。通过对自然景观进行全要素的数字化和语义化建模,实现从宏观大场景到微观小单元、从地上到地下、从过去到现在的全空间、全时间立体还原,形成全空间时间一体化且相互关联的全域立体模型。

此外,对于遗址的原真性探索与复原还需要大量的实际测量数据作为支撑,除了遗址的建筑景观,重现遗址周边的自然环境也需要对遗址土样进行取样,并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对样本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比对,从而得到确切的证据,实现考古理论的证据链闭合。

因此在探索基于数字孪生的数据和模型驱动型工艺系统变革新路径时,由于其自身特性综合性强,数据应用环节众多,故面对海量数据,数据往往不做传递,数据复用率低,同时编制规划时数据传递效率低。要在遗址保护研究过程中真正高效、高精度地运用数字孪生,需要实现生产资源和服务资源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的优化。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1500.00 750.00 750.00
1. 业务费 1500.00 750.00 75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0.00 0.00 0.00
(2)能源动力费 0.00 0.00 0.00
(3)会议、差旅费 1000.00 500.00 500.00
(4)文献检索费 0.00 0.00 0.00
(5)论文出版费 500.00 250.00 25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0.00 0.00 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0.00 0.00 0.00
4. 材料费 0.00 0.00 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