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和平理念的国际传播效能研究——以公祭日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申报人:陈璞君 申报日期:2024-12-29

基本情况

2025
和平理念的国际传播效能研究——以公祭日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创新训练项目
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类
一年期
B、学生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陈璞君
指导教师

一、项目简介

项目聚焦公祭日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分析和平理念的国际传播效能,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前沿行业技术背景目前集中在文化传播、数字化技术、教育技术、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一)本项目具体研究范围和方向包括:

  1、揭示和平理念的国际传播现状

  (1)和平理念国际传播途径

  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政策、国际组织的合作方式等内容,探讨当前和平理念传播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的传播作用,进而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和平理念的接受度、理解度和传播特点。

  (2)和平理念国际传播大数据分析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日益普及,媒体和网络平台成为传播和平理念的重要渠道。项目基于国际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等场域,研判和平理念的国际传播现状,并试图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2、研判中外学生和平认知差异性

  (1)文化背景差异性分析

  通过对比在宁留学生所在国家的历史教材、和平教育课程内容,分析这些教育内容如何塑造学生的和平观念,揭示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学生对和平理念的理解的差异并探讨影响和平理念认知的文化因素、历史教育和政治背景。

  (2)和平认知差异性调研

  利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在宁留学生对和平理念的认知和理解数据,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对于和平理念的接受特点及理解深度。

  3、国内高校和平教育经验借鉴

  (1)高校和平教育现状调研

  将高校这一和平理念的国际传播中重要主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校和平教育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高校中关于和平理念的传播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重点关注如何通过课程建设、馆校合作等模式,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和平理念有效融入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文化素养。

  (2)和平理念国际传播的主体培育

  通过分析新时代外语人才这一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重要主体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研判如何通过外语实践赋能馆校共建的合作模式,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外语人才,提高新时代外语人才“讲好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为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发展贡献力量。

  (3)馆校共建助力和平理念国际传播

  探讨馆校共建模式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可行性,尤其关注外语类院校在此模式中的价值。从课程教学、文化交流、场馆多语讲解、史实资料多语翻译等多个层面,研判如何综合利用教学与实践双渠道,发挥语言优势,为“讲好中国历史,传播和平理念”提供语言和文化支持,探索外语实践赋能馆校共建的合作模式。此外,本项目还将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跨校际的辐射效应,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可操作的模式和策略。

  4、探索和平理念的国际传播路径

  (1)深化资源共享

  建立馆校共建的资源共享机制,纪念馆为高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历史文物、档案资料、专家讲座等,而高校则为纪念馆提供学术研究、课程设计等方面的支持,从而拓展国际“和平”理念国际交流的空间,增强和平理念的国际影响力。

  (2)强化和平理念公共服务

  在公共服务方面,结合馆校协同育人机制,做好语言服务保障工作。中、外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实践和志愿服务,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提供外语导览及其他志愿服务及实践,成为和平理念的传播者和参与者,强化和平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一方面,针对国内高校丰富的留学生资源,完成留学生群体从参观者到参与者和传播者的身份转化,另一方面,针对国外游客,根据不同的文化采用不同的和平理念宣传策略。

  (3)线上平台与社交媒体推广

在数智时代,本项目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进一步完善和平理念的话语体系,提升和平理念的传播效果,尤其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精准传播,确保不同文化群体能够在多语言、多文化的背景下理解和接受和平理念。

  (二)本项目能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条件:

  1、场地资源

  项目所在学院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2015年建立合作以来,不断深化合作内容,2017年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内容,2022年开始举办和平主题活动,2024年成立和平宣讲团。

  2、培训资源

  项目有系统的培训机制,包括理论培训、技能培训、实景培训,具有校内、校外丰富的师资资源。

  3、管理资源

  第二课堂管理平台和紫金草志愿者注册平台双管理,具备较为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服务激励机制。


   二、招募学生要求

  (一)知识背景要求

  1、理论素养

  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国际关系、国际传播、文化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

  2、语言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学生需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和一定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具体而言,学生应具备英语或其他语种的交际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则包括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沟通技巧(语言与非语言)等。

  (二)技术能力要求

  1、定量与定性研究能力

  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定量和定性研究能力,能够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

  2、文献检索与资料翻译能力

  学生需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与资料分析能力,能够高效地利用学术数据库查阅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翻译。

  3、多媒体和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多媒体制作能力,能够利用数字平台进行文化和教育传播。

  (三)其他能力要求

  1、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视野

  学生需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审视和平理念及其在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下的应用效果,并将政治学、文化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知识进行融合。

  2、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学生需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在团队中有效协作,促进项目的顺利推进。


选题成员

5
5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教师账号 所属学院
1 陈璞君 20210004 外国语学院 第一指导教师
2 褚晓岑 20220247 外国语学院 指导教师

选题附件

结束